——小记第八届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开幕式
张玉恒
农民的艺术是什么?
农民的艺术是在神奇的土地上生产出能够让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,所谓“春种秋收,冬藏闭户”。农民在一年中有忙有闲,尤其是在我们北方,春天播种,秋天收获,一年忙三季。在农闲的时候,人们就利用这个时间休整、娱乐。
因此也就出现了版画、年画、剪纸、编织、说书、唱戏等等。年复一年,各种手艺日臻成熟,逐渐成势,也就出现了各种艺术门类的掌门和优者。一些人即弃农营商,将手艺变为生存的资本,走进城市,几经变迁把艺术发挥至极致。
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,农业机械化,改变了务农者的工作环境,提高了务农者的生活水平,不再需要这么多的人来从事农业的生产,人们对艺术的要求也就逐渐提高,对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有了更高的需求,至此更多的人干脆就投身于农业生产以外的劳作之中。
如今,为了丰富农民的文化艺术生活而举办的农民艺术节,从2000年开始至今,已经连续举办八届。在第八届天津市农民艺术节上,由天津市涉农区县选送的部分节目得到了充分的展示。
农民艺术节无非就是在农民的艺术和农民的节日上下功夫。在第八届天津市农民艺术节开幕式上,由西青区文化馆选送的歌伴舞《画扇面》和滨海新区塘沽文化馆选送的舞蹈《我的家乡大平原》就是这类农民艺术展示类的节目。
《画扇面》是以杨柳青年画为素材的节目。杨柳青年画本身就是农民自己的艺术成就,年画的由来不必多说,但是我认为他肯定是农民自己发现、创造、发展起来的一门艺术。《画扇面》歌曲采用了流行于天津的民间小调“杨柳青”为音乐素材,描写了“画扇面”的一个杨柳青年画表现手法,通过舞者在舞台上艺术的呈现了画扇面的过程,小扇为笔,大扇为画,描写了他们做年画的愉悦心情;《我的家乡大平原》则是农村晒场上劳作的情景再现,展示了丰收打场的劳动场景。但是这个节目有两点集中的表现了农民艺术节的中心思想,其一不必多说,就是农民春种秋收,在收获的季节打麦场上看着自己收获的粮食那种喜悦心情,通过搓、簸等动作再现了我们现在很少看到的情景。其二就是他们手中使用的道具,说是道具,其实就是在过去经常能用到的东西“簸箕”,现在也有,但是这种材质的东西已经不复存在了,这是利用某种植物的茎作为原料编织而成,说明了农民心灵手巧的一个方面。
开幕式上还有两个节目我认为可以推介,就是武清区文化馆选送的《福满家园》和滨海新区塘沽文化馆选送的快板剧,这两个节目都是歌唱农村新变化的节目。既然是农民艺术节,一定是农民自己的艺术作品的集中展示,是农民自己的真情流露,是农民自己的节目。
随着社会的发展,现在的农村也逐渐的城市化,打破了原来农村的居住模式、生产模式和饮食模式。所以农民的艺术发展固有的艺术形态也发生了变化,被列为“非物质文化遗产”需要保护的项目,这也是历史的发展不可逆转的问题。因此,农民艺术节也应该不断地调整自身的表现形式,不能把各种艺术节都做成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”的工作,那样就没有发展了,就跟不上历史的脚步了。农民的艺术在发生变化,但是农民的节日不能变,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小,将来的农民艺术节是一个需要如何发现农民的新思想、如何发展农民的艺术才能的新课题。其实在今年的农民艺术节开幕式的节目选定上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,以后这个矛盾会越来越突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