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年俗知识】正月二十五:填仓节
发布时间:[2022-02-25] 活动新闻

正月二十五:填仓节
撕吊钱、打囤:
在天津,填仓还被称为“打囤”。虽然现在家庭生活都富裕了,没有粮囤的习惯了,但“填仓”时仍然保持着象征性打囤的习俗。处理吊钱的具体做法是:在正月二十四晚上,用灶火灰在院里或屋中撒一个象征粮囤的圆圈,圈口撒一个小梯子形,表示可以上下;中间放上五谷杂粮,然后撕下贴了二十多天的吊钱,包上铜制钱,压在上面,表示新的一年将会物阜民丰。还有些家庭会将揭下来的吊钱儿直接包好了,并在里面夹裹一些零钱,然后放置在柜角、床下等不经常会碰到的地方,存放一年的时间,等到来年填仓,再用新揭下来的吊钱儿替换,这样有钱满柜的意思。填仓填仓,干饭鱼汤:
天津人吃鲫鱼的习俗,是在填仓节这天,天津的家家户户吃稻米干饭、喝鲫鱼汤,正是所谓的“填仓填仓,干饭鱼汤”。人们在这一天吃米饭和鱼汤,象征富足美满。为什么要喝鱼汤呢?旧俗此日也是祭仓神的日子,民间传说人们在今晚只能喝鱼汤,而把鱼留给小猫吃,意思是让猫捉老鼠,让粮仓不被老鼠咬。天津人熬鱼汤讲究用不大不小的鲜活鲫鱼,把鱼鳞、内脏全部料理干净,以免汤有腥味。煎鱼用文火,两面煎至金黄。熬汤时用凉水,加姜片、香葱、盐、味精等佐料,慢慢熬到汤呈奶白色才叫好,鲜香味美,让人食指大动。鱼汤、米饭一直是天津人幸福小日子的象征。
吊钱儿的各种叫法
挂钱儿有许多种叫法,如“门签”、“挂千”、“吊钱”、“过门笺”、“门吊子”。中国古代就有以幡胜表达意愿的风俗,这样的记载在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中就已经有了。而到了唐代挂钱的雏形渐成,唐段成式《酉阳杂俎》中说:“立春日,士大夫之家,剪纸小幡,或悬于佳人之首,或缀于花下,又剪为春蝶、春钱、春胜以戏之。”唐代诗人韦庄在《春盘》诗中这样描述:“雪圃乍开红果甲,彩幡新剪绿杨丝,殷勤为作宜春曲,题向花笺贴绣楣。”到了清代,挂钱正式成形,清代天津诗人周宝善为其作年俗诗说:“先贴门笺次挂钱,撤金红纸写春联;竹竿紧束攒前帚,扫房糊窗算过年。”富察敦崇在《燕京岁时记》中还为它作了详细的注解:“挂千者,用吉祥语镌于红纸之上,长尺有飓,贴在门前,与桃符相辉映。”可见,挂钱的历史是由来已久的。而今人对它的喜爱,又多了一层原因,那就是它名字中的“钱”字,把它们挂在门前檐下,预示着新的一年中,财源会滚滚而来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