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年俗知识】正月二十四:打囤
发布时间:[2022-02-24] 活动新闻

正月二十四:打囤
正月二十四打囤,是源于河北省农村,而后传入天津的习俗。 早晨或傍晚,人们用木棍敲打用苇席圈成的盛粮食的容器,象征着粮仓已清整好,预备着粮食源源不断地入囤。打囤的习俗表现了历经饥饿煎熬的农民对吃饱肚子的企盼。最早天津人大都到粮店买粮,盛粮的容器改为布口袋或陶瓷盆罐,本无囤可打,但由于居民的组成成份大部分来自河北、山东、山西等地的农村,仍长时间保持着打囤的习俗,只是内容有了变化。晚饭后,用白色的粉笔在院中或街中心的地上,画一个圆圈,比作粮仓;然后把春节期间门窗上悬挂的“吊钱儿”撕下几个包好,或者包些米、大豆等,搁放在所画圆圈的中心,用砖块压好,谓之已打囤。相传这一天也是老鼠会亲的日子,人们须早早睡觉,免得打搅老鼠们的好事,否则老鼠就会报复,咬坏衣物和食品。

、
春联的由来:
春联的最早雏形是“桃符”,即用桃木刻画“神荼、郁磊”两神神像,用来驱秽辟邪,到了后来,桃符不断规范化,演变成为用于挂在大门两旁长六寸、宽三寸的长方形桃木板。“桃符之制,以薄木版长二三尺。大四五寸,上画神像狻猊白泽之属,下书左郁垒右神荼。或写春词,或书祝祷之语,岁旦则更之。”如果说画神像主要意在祛鬼和辟邪,那么写春词主要意在祈福和吉祥。几经演变,这就形成了后来的门神、年画与春帖、春联两大脉络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