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月初七:人日节
正月初七是我国传统习俗中的人日,也称“人胜节”“人庆节”“人口日”“人七日”等。
中国很早就有一首正月数日占卜歌谣:“一鸡,二犬,三猪,四羊,五牛,六马,七人,八谷”,说的是正月初一到初八为各种动物、人或植物的生日,人们以当天天气的阴晴来预测其新年发旺与否。据考证,这一占卜习俗最早起源于汉代,东方朔所撰《占书》中就有类似记载。六朝以来特别重视人日,这可能与六朝长期战乱、人口急剧减少,“生民无几”的社会现实有关。
为何将正月初七定为人日,相传女娲初创世,早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,于第七天造出了人,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。这种说法与西方上帝七天创世造人的神话近似,不过“人日节”依然具有着浓郁的本土文化特色。
在古代,人日这天有戴“人胜”的习俗。人胜是一种头饰,又叫彩胜、华胜,从晋朝开始有剪纸为花、剪彩为人,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,也戴在头发上。此外,人们也会制作各种“花胜”,用彩纸、丝帛、软金做成花朵,相互馈赠。在这天,古人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。唐代以后,每到正月初七,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,又登高大宴群臣。如果这天天气晴朗,则代表着这一年人口平安,出入顺利。
在饮食方面,老百姓会在“人日”这天吃春饼卷“盒子菜”,即一种熟肉食品,并再庭院摊煎饼,进行“熏天”。南方福建、台湾、两广一带这一天要吃七种菜做成的羹,一般称之为“七宝羹”、“七菜羹”、“七样羹”等,以此来取吉兆,并说此物可以去除邪气、医治百病。因各地物产不同,每个地方所用的果菜也有所不同,取意也有所差别。常用的食材包括芹菜(勤,象征勤快)、蒜(算,象征计算)、葱(聪,象征聪明)、芫荽(缘,象征缘分)、韭菜(久,象征长久)等等。还有一些地方有“捞鱼生”的习俗,即吃生鱼片。多人围满一桌,把鱼肉、配料与酱料倒在大盘里,大家站起身,挥动筷子,将鱼料捞动,口中还要不断喊道:“捞啊!捞啊!发啊!发啊!”而且要越捞越高,以示步步高升。
在我国北方,则有用超过的大米拌上饴糖,做成球状或方状食品,叫做“响太平”,寓意“太平安康”。还有许多地方在这天有吃面条的习俗,寓意用面条缠住岁月的双腿,取长寿之意。
相关材料援引自:《普天欢庆春节》(梁新宇主编 汕头:汕头大学出版社,2017年1月出版);《春节》(萧放著 北京:生活·读书·新知三联书店,2008年8月出版)